1) 食水來源
地球上的水只有2.5%為淡水,而在這2.5%的淡水當中,大部分以冰川、積雪或地下水的形態存在,剩下的1.2%為地表淡水。人類主要依賴的水源 - 河流,則僅佔整體地表淡水的0.49% (USGS,2016)。
在本港,集水區內的雨水會被收集及儲存於水塘,作為淡水供應的一部分,佔本港整體用量的20至30%。
淡水分佈
地表淡水分佈
(資料來源: Igor Shiklomanov’s chapter ‘Water fresh water resources’ in Peter H. Gleick (editor), 1993, Water in Crisis: A Guide to the World’s Fresh Water Resources. )
2) 支援漁農業
河流對農業及漁業發展尤其重要。一直以來,河流是農業灌溉的重要水源。在香港,殖民地政府在五十至六十年代期間興建了八個灌溉水塘,以收集河水作灌溉用途。時至今日,香港部分鄉郊地區,例如荔枝窩,農民仍會利用河水灌溉。
河流亦孕育出不同種類的水生物種。自古以來,人類已懂得在河流捕魚充飢。此外,河口一帶地方適合水產養殖業的發展。
3) 航運及水上交通
河流能將人與不同地方聯繫起來。不少大型河流均為重要的運輸航道,例如中國的長江以及美國的密西西比河。在香港,由於大多河流水位太淺,未能兼容作航運之用。但由河流應運而生的橫水渡,至今仍可於南生圍找到。
位於南生圍的橫水渡
4) 水力發電
水力發電佔全球總發電量的16.4% (世界能源理事會,2016)。不少主要水力發電站均沿大型河流而建,例如廣東省河源市的新豐江水庫的發電站,每年的發電量達90萬千瓦小時 (Jiang,2009)。
位於廣東省新豐江水庫的水電站
5) 生態功能
河流為多種動植物創造生境。位於河口的潮間帶泥灘及紅樹林生態系統,孕育出品種繁多的雀鳥及無脊椎動物。
生長在河口的紅樹林
雙齒近相手蟹
豬籠草
濕地候鳥
6) 康樂用途
河流提供一個休憩空間,讓人們進行不同類型的消閑及康樂活動,例如野生動物拍攝、踏單車及觀光等。
於塱原進行野生動物拍攝
於南生圍踏單車
7) 文化古蹟
多年來,人類沿河定居及發展,不少歷史悠久的建築物都可以於河畔找到,香港本地的例子包括:
便母橋 (錦田河)
荔枝窩客家圍村 (荔枝窩河)
大樹下天后古廟 (山貝河)
周王二公書院 (錦田河)
二聖宮 (法定古蹟) (山貝河)
食水來源
地球上的水只有2.5%為淡水,而在這2.5%的淡水當中,大部分以冰川、積雪或地下水的形態存在,剩下的1.2%為地表淡水。人類主要依賴的水源 - 河流,則僅佔整體地表淡水的0.49% (USGS,2016)。
在本港,集水區內的雨水會被收集及儲存於水塘,作為淡水供應的一部分,佔本港整體用量的20至30%。
(資料來源: Igor Shiklomanov’s chapter ‘Water fresh water resources’ in Peter H. Gleick (editor), 1993, Water in Crisis: A Guide to the World’s Fresh Water Resources. )